立陶宛語(lietuvi? kalba?)是立陶宛人的語言,立陶宛的官方語言,有4百萬立陶宛人使用。立陶宛語是現(xiàn)存的兩種波羅的語族之一(另一種是拉脫維亞語)。波羅的語族隸屬于印歐語系。屬印歐語系、波羅的語族東支,是該語族僅存的兩種語言之一(另一種為拉脫維亞語)。在國外的50多萬立陶宛人中,絕大多數(shù)仍用立陶宛語,主要居住在美國,其次在巴西、阿根廷、中歐和西歐等國。立陶宛語的歷史比拉脫維亞語古老。方言歧異很大,主要分為兩支:低地立陶宛語,包括3種次方言;高地立陶宛語,包括4種次方言。
現(xiàn)代標準立陶宛語(lietuvi?kai)以高地立陶宛語的一種次方言為基礎,形成于19世紀末、20世紀初。最早的文獻見于1547年翻譯的馬丁?路德(1483~1546)的教理問答手冊。立陶宛語是近代印歐諸語言中最古老的語言之一,它保留了古老的音高重音、屈折變化及某些形式區(qū)別、特別是體詞的形式區(qū)別。它保存的原始印歐語的格變系統(tǒng),比古老的拉丁語和希臘語文獻還要完整。這使它在印歐比較語言學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。
語言歷史
立陶宛境內(nèi)各部落語言、信仰和習俗的統(tǒng)一是立國家統(tǒng)一的基礎。7世紀中期,從波羅的海語言中分出東南波羅的語支,專家認為它是立陶宛語的雛形。8世紀起,大批外來移民遷徙到波羅的海地區(qū),建立了眾多聚居點,客觀上促使當?shù)卦【用衤?lián)合起來,加速了民族的同化。到13世紀,在立境內(nèi)已有三個講立陶宛語的部落,即:東部的奧克什泰特人、西部的熱麥特人以及古立陶宛人。他們的語言已經(jīng)有了區(qū)別于普魯士語、雅特維雅吉語、庫爾什語和澤姆加爾語的特征。起初只有東部和西部兩種方言,后來形成了四種主要方言:東部方言、熱麥特方言、南奧克什泰特方言和西奧克什泰特方言。
1387年立陶宛接受基督教,此前立陶宛語僅作為口語使用,文書中常用古斯拉夫語、拉丁語、德語及阿拉伯語。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聯(lián)盟時期,立陶宛語不斷發(fā)展。1794年,立并入俄羅斯版圖后,立語被禁止使用。19世紀后期,在歐洲政治大氣候影響下,立民族運動興起。為掙脫沙俄的文化禁錮,立幾代文學家用立陶宛語創(chuàng)作了立國家和民族歷史題材的作品,出版立文報刊,促進了立民族意識的覺醒。1904年5月7日沙俄宣布解除對立陶宛文出版物的禁令。立陶宛語報刊等出版物大量涌現(xiàn),立文化和科學事業(yè)得到迅速發(fā)展。1918年立陶宛宣布成立資產(chǎn)階級共和國,立陶宛語成為立官方語言。1940年立加入蘇聯(lián),俄語成為其官方語言,但在立陶宛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內(nèi)立陶宛語仍使用。1990年3月11日,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(lián)獨立,立陶宛語重新成為其官方語言。
語言特點
立陶宛語的聲調(diào)對立只有在重讀音節(jié)中才能形成,并在非重讀音節(jié)中發(fā)生中和作用,同一個詞的不同形態(tài)偶爾可在不同音節(jié)中重讀;構(gòu)詞的主要手段是借助后綴、前綴和復合構(gòu)詞法;語法上分陽性和陰性,單數(shù)和復數(shù),某些方言還有雙數(shù);有7個格:主格、屬格、與格、賓格、工具格、方位格和呼格;動詞有3個人稱、4種時態(tài):現(xiàn)在時、過去時、反復過去時、將來時。18世紀前曾采用哥特體拉丁字母,以后改用普通拉丁字母的文字,共33個字母。